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疾控专题 > 乙脑防控 > >>正文内容

乙脑

【来源:免疫规划科 发布日期:2023-07-06 11:09:30  |   阅读次数:次   】     【选择字号:
疾病概况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系由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所致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 传染源
  乙脑病毒主要通过库蚊传播,在猪、涉水禽鸟等储存和扩增宿主间循环。猪、牛等家畜是乙脑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尤其是猪,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为重要。往往人间乙脑流行前2-4周,猪群中已广泛传播。
  • 传播途径
       库蚊作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于水塘、池塘或灌溉稻田繁殖,主要在傍晚或夜间叮咬。库蚊通过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猪、牛等家畜后再叮咬人,导致病毒侵入人体,使人感染。
  • 潜伏期
       大多数乙脑病毒感染为无症状感染。乙脑潜伏期为4-14 天,之后出现临床症状。
  • 传染期
       无直接人-人传播。人类发病后一般不能在血液中发现病毒。蚊虫终生持续感染。
  • 易感人群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人无症状或症状很轻,少数呈现典型乙脑症状。
 
 
 
流行病学
  • 国内疾病流行情况
  全球有24个国家存在乙脑病毒传播风险,我国是其中之一。目前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我国其他地区均存在乙脑病毒传播风险。流行季节主要在每年的5-10月,发病高峰通常出现在7-9月。南方地区7-8月达到峰值,北方地区8-9月达到峰值。
  随着乙脑疫苗的应用、将其纳入扩大免疫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及卫生条件改善等,我国乙脑的预防控制取得了显著成绩,年发病率由20世纪60-70年代的0.78/10万-20.95/10万降至2014-2018年的0.046/10万-0.13/10万;<15岁儿童发病率持续下降,2019年<15岁儿童发病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0.08/10万)。2016-2018年,我国≥40岁成人发病上升,其中2018年发病率最高,达0.18/10万,2019年降至0.02/10万。
  近年来,部分既往乙脑低流行的北方地区出现了以成人为主的乙脑流行,分析原因为北方低流行地区此前未接种疫苗也未获自然感染的部分成人处于易感状态,若当地气候、降水以及猪、牛等家畜饲养环境因素变化形成了有利于乙脑病毒虫媒传播的条件,则这部分易感成人被携带病毒的库蚊(主要为三带喙库蚊)叮咬即可能罹患乙脑。
  • 国际疾病流行情况
  乙脑病毒感染普遍发生在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北至西伯利亚沿海,南到澳大利亚南部,西至巴基斯坦西部,东达塞班岛。在全球,乙脑病例主要为10岁以下儿童,其中2-6岁组发病率最高。在20世纪上半叶,乙脑主要在亚洲温带地区,如日本,韩国和中国常年暴发。直到1966年,乙脑每年都在日本造成数以千计的病例,特别是夏季的集中暴发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韩国,1949年记录了5616 例病例和2729 例死亡,从那时起,每两年或三年都会出现一次大流行,并在1958年出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6897起乙型脑炎病例。
 
 
 
病原体及致病机理
  • 病原体特点
  乙脑病毒直径15-22nm,呈球形,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有脂蛋白包膜及含糖蛋白的表面突出物,该突起中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乙脑病毒RNA序列已全部测定,全长10976个核苷酸,仅含一个开放读码框。基因组的5' 端编码病毒三种结构蛋白(structural proteins),分别为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C)、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及M蛋白,3' 端编码7种非结构蛋白(nn-structural proteins,NS)。其中E蛋白是乙脑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具有特异性中和、血凝功能抗原的表位位点。多项动物实验研究表明E蛋白基因与乙脑病毒的毒力相关联,单个氨基酸的变异就可能导致病毒的神经毒力(neurovirulence)及嗜神经性(neurotropic)丧失。
  • 致病机理
  人被带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后,乙脑病毒进入人体,经皮肤毛细血管或淋巴管至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随后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并侵人血管内膜及各靶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肝、心、肺、肾等引起全身各器官的病变,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突出,表现为脑炎。乙脑病毒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致病的严重性,一方面可能与感染病毒的数量与毒力有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和其他防御功能。如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应激免疫力强时感染后只发生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迅速被清除,不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仅引起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并可获得免疫力。但机体免疫力低下时,乙脑病毒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
 
 
 
临床特征和诊断
  •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4期:
       1、初期   病初1-3天。起病急,体温快速上升,伴头痛、恶心、呕吐等。
2、极期   病程4-10天。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其中呼吸衰竭为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3、恢复期  一般患者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重型患者1-6月才能逐渐恢复(仍可表现持续性低热、多汗、失语、吞咽困难等),如半年后上述症仍不能恢复,称为后遗症。
4、后遗症期  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及痴呆。
  约30%的重症乙脑患者留有后遗症,儿童较成人有更高的发生率。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痴呆及帕金森综合征等,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恢复。
  现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目前的治疗方案为积极采取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同时患者应住院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危重症状,以降低病死率及防止后遗症发生。
  • 诊断
       参考《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WS214-2008)。可根据暴露史、特定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做出临床诊断,但实验室确诊(通常是血清学检测)是必需的。
  最广泛应用的诊断方法为IgM捕获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大约75%的患者在发病后的前四天,可在脑脊液、血清或在两者中同时检测到特异IgM抗体,几乎所有的患者在发病后7天可呈IgM 抗体阳性反应。脑脊液和血清都应该被检测,以最大限度提高灵敏度。
  • 自然感染后的免疫力
  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及稳定的免疫力,再次患病者少见。
 
 
 
疫苗免疫预防
  • 疫苗工艺和种类
  目前中国使用的乙脑疫苗包括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live attenu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JE-L)和乙型脑炎灭活疫苗(Vero 细胞)[乙脑灭活疫苗,inactiv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Vero Cell),JE-I(Vero)]两个品种,其中 JE-L使用乙脑病毒 SA14-14-2株,JE-I(Vero)使用乙脑病毒P3株。
  1. 乙脑减毒活疫苗(JE-L):用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毒减毒株接种于原代地鼠肾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加入适宜稳定剂冻干制成。用于预防乙型脑炎。
  2. 乙型脑炎灭活疫苗(JE-I):用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病毒接种于Vero细胞,经培养、收获、灭活病毒、浓缩、纯化后,加入适宜稳定剂冻干制成。用于预防乙型脑炎。
  • 免疫策略
  我国于1952-1968年陆续应用鼠脑灭活乙脑疫苗、鸡胚细胞培养的乙脑疫苗、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虽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乙脑流行,但也存在接种反应严重,免疫效果不好等问题。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原卫生部牵头通过减毒、纯化、筛检等技术,将毒力高度减弱、免疫原性良好且遗传稳定性高的SA14-14-2株制成减毒活疫苗,并于1989年上市,部分省份将乙脑疫苗纳入省级儿童免疫规划使用。2008年开始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除新疆、青海、西藏非乙脑流行省份以外,针对全国范围8月龄以上儿童免费接种。
  • 免疫程序
  1. JE-L:儿童满8月龄、2周岁各接种1剂。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出生且未接种乙脑疫苗的适龄儿童,如果使用JE-L进行补种,应补齐2剂,接种间隔≥12个月。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无免疫史的居民迁居其他省份或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往其他省份旅行时,建议接种1剂JE-L。
  2. JE-I:儿童满8月龄接种2剂,2 剂间隔7- 10天,2岁、6岁时各接种1 剂。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出生且未接种乙脑疫苗的适龄儿童,如果使用 JE-I进行补种,应补齐4剂,第1剂与第2剂接种间隔为7-10天,第2剂与第3剂接种间隔为1-12个月,第3剂与第4剂接种间隔≥3年。
 
 
 
其他防控措施
  
       1. 病人管理:按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流行时的控制措施:
         (1)消灭蚊虫孳生地。及时清除生活区周围的小型积水,翻盆倒罐加盖,填平洼地,消除积水;
         (2)避免蚊虫叮咬。建议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蚊香;穿浅色长袖衣裤,身体裸露处使用防蚊药剂;           (3)保持家畜、禽舍卫生。有条件的地方可定期对畜(猪)舍进行滞留喷洒等消杀灭蚊。
 
参考资料: 
   [1]王宇明, 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EB/OL].  
             http://www.nhc.gov.cn/wjw/s9491/200907/41978.shtml.(2008-12-11)
         [3]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1,11(04):241-245.
陇ICP备15002317号-2

甘公网安备 620802020002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