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平凉市 小雨 16℃~24℃
联系电话

0933-5959111

电子邮箱

plsjkzx1926@163.com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月健康提醒

发表时间:2025-06-27 17:09 打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阅读次数:380次
分享:


盛夏时节,气温较高,空气湿度大,蚊虫等病媒生物繁殖活跃,传染病传播风险加大。同时,随着暑期的到来,外出旅行,人群聚集和流动性增加,可能进一步加剧疾病的传播。市疾控温馨提醒公众7月需关注感染性腹泻、登革热、乙脑、狂犬病、手足口病等传染病,谨防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




一、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病原体侵犯胃肠道黏膜引起腹泻,其传播途径大致相同,主要是病从口入。常见的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多引起儿童腹泻;常见的细菌如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等,可引起各类人群腹泻。感染性腹泻全年均可发病,具有明显季节高峰,细菌引发感染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引发感染性腹泻等则以秋冬季节发病较多。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食欲不振等,病情严重者,可以因大量丢失水、电解质而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健康攻略:

对感染性腹泻患者,特别是从事餐饮业、保育员和给水人员等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早期筛查和隔离治疗。

对患者的排泄物、吐泻物及餐具进行严格消毒,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机会。

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进食前和如厕后,避免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和呕吐物,减少病原体通过手-口途径传播的风险。    

确保食物彻底煮熟,避免食用生冷、变质食物,保护水源不被粪便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苍蝇、蟑螂等媒介昆虫,减少其携带和传播病原体的可能性。

对公共场所、医院、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聚集的场所进行定期消毒,特别是厨房、卫生间等重点区域。








二、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是全球波及范围最广的虫媒传染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100多个国家流行。在我国,登革热尚未形成稳定的地方性流行,以输入引发本地传播为主要特征。本地传播疫情主要发生在6月份以后,多在8-10月份达到高峰。登革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轻度皮疹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出血或多器官功能障碍。

健康攻略:

 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被蚊子叮咬。居住在或前往有伊蚊的地区,居室内和办公场所应使用蚊香或电蚊香液,同时要使用纱门、纱窗和蚊帐进行防蚊。

 外出时在裸露的皮肤及衣服上使用蚊虫驱避剂,穿着长袖、长裤,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通常是日出后和日落前)外出,以减少被蚊子叮咬的风险。

❧ 清理卫生死角,清除媒介伊蚊的孳生地,如水生植物、花盆托盘、废弃轮胎、废弃管道、树洞、地表积水、假山水池等,减少蚊子的繁殖场所。

 从登革热流行区返回后,如果出现发热、出疹、肌肉痛等疾病表现,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本人的旅行史,以便早期识别和诊断登革热。








三、乙脑


乙脑是由蚊虫传播的人畜共患的病毒性传染病,乙脑起病急,常累及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人无症状或症状很轻,少数呈现典型乙脑症状,常见的包括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轻度嗜睡和颈项轻度强直,严重时可导致意识障碍、抽搐甚至昏迷,部分患者可能留有长期后遗症,如肢体瘫痪、癫痫、智力障碍等,需长期康复和治疗。由于儿童和青少年普遍接种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加。

健康攻略:

 减少蚊虫滋生,及时清理废旧杂物和积水,如水池、鱼塘、积水草地及水沟等,以消除蚊虫孳生环境。

 人群居住地尽量远离牲畜(猪)豢养地,建议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蚊香。

 加强对家畜(如猪)的管理,做好饲养场所的卫生防疫工作,及时隔离和治疗患者。

 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主要为10岁以下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疫苗接种应在流行前1个月完成,以确保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四、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又称恐水症。人、家畜和野生动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被患病(或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的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或在宰杀、剥切狂犬病动物时受伤。黏膜也是病毒重要的入侵门户。

狂犬病最初症状表现为发热,伤口部位常有疼痛或有异常、原因不明的颤痛、刺痛或灼痛感。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最终死于咽肌痉挛而窒息或呼吸循环衰竭。目前狂犬病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因此,被感染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及时进行暴露后预防处置至关重要。

健康攻略:

 定期为宠物(尤其是犬和猫)接种狂犬病疫苗,确保它们免受感染,同时降低人类感染的风险。

 不要接近、嘻逗野生动物、流浪犬猫。不要随意嘻逗陌生宠物和拴养动物。如果发现受伤的动物,请勿触摸。

 在接触动物前,可以先让动物熟悉自己的气味,再慢慢接近。不要在动物进食或者睡觉的时候干扰它。

 若无人看管的犬靠近自己,不要跑或大声尖叫,正确的做法是,安静站立,目光不要盯着犬的眼睛,等几秒钟,然后慢慢地离开。若犬开始攻击,尽量用衣物、胳膊护住手、头面部。大声喊叫会惊扰犬,导致其进一步攻击。

❧ 如果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挤压伤口排去带毒液的污血,绝不能用嘴去吮吸伤口处的污血,随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清洗伤口,时间不少于15分钟。尽快到辖区“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就医,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五、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儿童常见传染病,好发年龄为5岁及以下婴幼儿。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病例可能会发展成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或循环障碍等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疱疹液中均含有病毒,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和被污染物品,以减少感染风险。

健康攻略:

 居室和教室应保持通风良好,加强消毒措施;学校和托幼机构应重点对餐具、玩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家庭成员的衣服和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晾晒。

 应养成勤洗手和正确洗手的好习惯,儿童及其看护人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居室经常通风;奶瓶、奶嘴及孩子常用的餐具、玩具应经常彻底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婴幼儿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手、足等部位疱疹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拖延治疗或误诊易使患儿发展成为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








六、食物中毒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涉及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通常在进食24小时或48小时内,因所进食物被细菌毒素污染,或食物有毒素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例如,误食毒蘑菇、发芽土豆等属于动植物性食物中毒;食用了发霉花生、长黑斑的红薯、红心甘蔗等会导致真菌性食物中毒;未腌透的酸菜、果蔬上的农残可能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而生活中最常发生的还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不洗手就进食、剩饭菜没热透、喝生水、吃生鸡蛋等,稍不留神就容易引起食物中毒。中毒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为主,如果出现高热、严重脱水、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就医。

健康攻略:

❧ 接触食物前后要勤洗手,保持餐具、砧板和厨房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生熟食物交叉污染。  

 食物应分类存放,生食(肉、鱼、海鲜等)需单独储藏。食物在烹饪后至食用前如需长时间存放,应低温冷藏(<10℃)或高温保存(>60℃)。  

 避免食用生的或未做熟的肉类、鱼类等。解冻食物应在冰箱冷藏层进行,避免在室温下解冻。凉拌海鲜类食品要清洗干净,可用食醋浸泡或沸水漂烫。  

 如果发现食物有可能变质,即使没有异味或异常外观,也应丢弃,避免食用。








七、高温中暑


随着高温天气到来及暑假旅游出行增多,高温中暑风险增高。中暑后,轻则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等,重则可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增快,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并伴有惊厥、昏迷、谵妄等严重临床表现。

健康攻略:

 关注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尽量避免在每日气温最高的时段(通常为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选择阴凉的地方活动,避免直接暴晒。

 对于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可备一些防暑药品,避免过度劳累。

 选择透气、吸汗、宽松的衣物,以帮助身体散热和排汗。最好穿着浅色衣物,减少皮肤表面吸收的热量。

确保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特别是在大量出汗时。最好选择不含咖啡因、酒精和过多糖分的清凉饮品,如凉白开、果汁或无糖茶水。饮水方式应以少量多次为宜,并可以补充含盐饮料或电解质饮料,以维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避免脱水。

 对于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及产褥期妇女,应确保室内通风良好,必要时使用空调或电风扇降低室温。





【END】



供稿:传染病预防控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