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平凉市 晴 9℃~32℃
联系电话

0933-5959111

电子邮箱

plsjkzx1926@163.com

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5月健康提醒

发表时间:2025-04-30 16:42 打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阅读次数:86次
分享:

进入5月,风暖昼长,万物并秀,正值出游踏青的黄金时节,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加,病原体和媒介生物滋生活跃,易引发肠道传染病、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传播和动物致伤的发生,平凉市疾控中心温馨提醒广大公众,出行前要及时了解目的地疫情信息,提前做好相应防范,合理安排出行活动,返回后做好健康监测。日常生活中,要勤洗手、不生食海鲜、防蚊虫叮咬,不接触、烹食病死禽和动物,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麻疹


5月份是麻疹的高发月份。该病传染性极强,易在幼托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引发聚集性疫情。对麻疹病毒没有免疫力的人群暴露后显性感染率达90%以上。麻疹病例是唯一传染源,传染期为出疹前5天(发烧前2天)持续至出疹后5天,一般出疹前2天到出疹后3天最具传染性。麻疹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密闭空间还能通过气溶胶传播;接触被麻疹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被感染。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咳嗽、眼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和皮肤红色斑丘疹。有些病例症状并不典型,可能只有发烧、结膜炎等症状,皮疹不明显,这时可以通过血清或核酸检测来抓住它。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肺炎、喉炎、心肌炎、中耳炎、角膜炎、脑炎等并发症。易在幼托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暴发。


健康攻略:

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可有效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种传染病,国家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接种程序为:满8月龄接种第一针,满18月龄接种第二针,18岁以下未完成相应疫苗成分免疫程序者需要补种,详情可咨询接种单位工作人员。

勤洗手(特别是从公共场所回家后),常通风(如每天3次,每次30分钟)、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

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尤其是医院),乘坐公交工具建议佩戴口罩,避免接触发热出疹患者,一旦出现发热、出疹、结膜炎等相关症状,应科学佩戴口罩并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患者需隔离治疗,避免传染他人。密切接触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21天),科学佩戴口罩,出现发热、出疹或咳嗽、流涕、结膜炎等疑似症状时及时就诊。



02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本病病程较长,未经治疗,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该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两季多见。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5岁以下小儿易感性最高。一般为散发,在托儿所、幼儿园等亦可引起流行。


健康攻略:

规范接种疫苗。适龄儿童应尽早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通常疫苗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

自2025年1月1日起,我国百日咳疫苗接种程序有所调整,基础免疫:共4剂次,分别在儿童2月龄、4月龄、6月龄时各接种1剂;加强免疫:在儿童18月龄和6周岁时各接种1剂。

做好个人防护。在流行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必须前往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坚持科学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大多数发生于1~10岁儿童。猩红热常表现高热、出疹等,体温常波动在38~40℃,发热1~2天出疹,出疹时高热。出疹在发病24小时迅速出现,先为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24小时内遍及全身,表现为皮肤弥漫充血,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呈鸡皮样,有痒感,压之褪色,以手按压可出现苍白手印,皮肤褶皱处也可形成明显的横纹线,持续3-5天退疹,1周后全身皮肤脱屑。

猩红热常和其他发热出疹型疾病混淆,如麻疹、水痘、风疹等感染性疾病。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疹子时应及时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健康攻略:

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患儿使用的食具应煮沸消毒;患儿痊愈后,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皂水或来苏水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1-2小时。

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要认真开展晨、午检工作,发现可疑者应请其停课、就医、隔离治疗。患儿接触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用具、桌椅等擦拭消毒。

在高发季节,避免带孩子前往公共场所。特别是周围出现猩红热病人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觉儿童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01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儿童常见传染病,好发年龄为5岁及以下婴幼儿。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气温的上升和儿童户外活动的增加,手足口病病例数可能会逐渐增多。


健康攻略:

接种疫苗: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应养成勤洗手和正确洗手的好习惯,儿童及其看护人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居室经常通风;奶瓶、奶嘴及孩子常用的餐具、玩具应经常彻底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婴幼儿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手、足等部位疱疹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拖延治疗或误诊易使患儿发展成为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



01

预防蜱虫叮咬


蜱是一种传染病媒介生物,叮咬人后还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较轻微,同时蜱还可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大家不可轻视。5~6月是蜱虫活动高峰期,大家在郊游爬山等户外活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健康攻略:

野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驱避剂等,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森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虫叮咬。

宠物也容易被蜱虫寄生,离开蜱虫栖息环境地区时,应检查衣物和宠物是否携带蜱虫。

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

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务人员相关暴露史。 



0

动物咬伤


春季猫狗陆续进入发情期和换毛期,可能会出现狂躁不安,更容易攻击人。无论是家养还是野外多么温驯的动物,在此时期也难免发生抓伤、咬伤事件。除了猫狗,居民在野外游玩时也需要注意蜈蚣、蜘蛛、蜜蜂等叮咬。如游玩后身上出现可疑伤口,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健康攻略:

有宠物家庭请文明饲养,定期给宠物接种疫苗、驱虫。

不要随意逗弄陌生动物,尤其是处于孕期和哺乳期的动物。

避免对动物进行挑衅、追逐或惊吓,尊重动物的情绪和空间需求。

被动物咬伤后,应立即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告知医生动物咬伤的详细情况,包括咬伤的动物种类、伤口的位置和大小等。

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重要的预防措施。根据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或治疗可能的感染。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进行紧急预防。


【END】

供稿:传染病预防控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