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平凉市 晴 9℃~32℃
联系电话

0933-5959111

电子邮箱

plsjkzx1926@163.com

“五一”假期健康锦囊:守护健康,畅享"五一"

发表时间:2025-04-28 16:10 打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阅读次数:112次
分享:



五一假期将至,踏青出游正当时,但春夏之交也是多种疾病的流行高发期。为保障广大市民健康出行,享受美好假日时光,平凉市疾控中心提醒您注意防范以下疾病:

01

登革热



登革热是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通常起病突然,发热多持续2~7天,可伴有剧烈头痛、肌痛、关节痛、眼眶后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疹等,退热期可出现全身斑丘疹。我国登革热高发季节为夏秋季,一般自5月份开始增多,8~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前往疫情高发地区被蚊子叮咬后,如出现发热、皮疹、肌肉疼痛、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健康提示:

1.前往我国周边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需重点做好防蚊灭蚊措施。

2.建议穿着宽松、浅色的长袖、长裤,在皮肤和衣物表面喷洒有效的驱蚊剂。

3.外出住宿尽量选择有空调或纱窗的酒店;若无空调或纱窗时,应使用蚊香或灭蚊气雾剂,并使用蚊帐。


02

疟疾



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寄生虫病,可通过蚊子叮咬或者输血传播。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发作时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严重时可导致脑型疟、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危及生命。预防疟疾最好的办法是预防蚊子叮咬,禁止疟疾患者献血。



健康提示:

1.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高发流行区,出国前应当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在以上国家务工或旅游,应尽量避免连续熬夜、过度劳累,需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心情舒畅,增强自身免疫力。

2.若需要前往郊外或森林,尽量避免在晨起或黄昏时活动,避免在河涧逗留。

3.在室内可将杀虫剂喷洒在房间的墙壁上,因为蚊虫习惯在吸食人血后依附在墙体表面休息消化,残留在墙壁上的杀虫剂可以杀死蚊子。


03

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传染源包括猴痘患者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目前传播途径都是以直接接触患者的病变分泌物、渗出物为主,常见的直接接触方式包括性行为、家庭内密切接触、医疗护理接触等。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物品也可引发感染,但传播效率较直接接触低。猴痘病毒分为分支Ⅰ型和分支Ⅱ型。我国以Ⅱb亚分支为主,疫情流行无明显地域差异。皮疹为最常见的症状,出疹前可出现发热、头痛、乏力、淋巴结肿大等。皮疹多见于面部和四肢,也可出现在口腔、肛门、生殖器等部位,肛门皮疹易引起细菌感染,出现脓肿、溃疡后影响排便。人群普遍易感。



健康提示:

1.避免与疑似或确诊猴痘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避免性接触。在猴痘流行地区,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避免食用未煮熟的动物肉类。

2.如有境外旅居史或与猴痘病例接触史,应进行21天的自我健康监测,每天测量体温并观察是否出现相关症状。如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接触史。

3.就医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避免接触他人,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接触史和症状,以协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04

人感染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常在禽类中传播,但某些情况下也能感染人类,如从事禽类养殖、宰杀、加工、销售等职业人员以及老年人、儿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或在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活禽市场或接触禽类及其环境的人群。直接接触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禽类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例如,在处理、宰杀或接触病禽时未采取适当防护措施,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环境而感染。

早期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体温常超过39℃)、咳嗽、头痛、肌肉酸痛等。重症患者可迅速发展为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衰竭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健康提示:

1.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活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不购买或自行宰杀活禽。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且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3.禽肉和蛋类应煮熟煮透,避免生食或半生食。


05

蜱传播疾病



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4-9月为蜱虫活跃期,户外郊游、露营、野炊、耕种都可能被蜱虫叮咬。被蜱虫叮咬后可引起过敏、溃疡、皮肤发炎等症状,不易被及时发现,还可通过叮咬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和动物发病,包括森林脑炎、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等传染病。其中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的重症和病死风险高,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还可能传染他人。



健康提示:

1.野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在树荫、草丛、凉亭等环境长时间坐卧,防止蜱虫叮咬;外出时最好穿浅色、紧口的长袖衣裤、扎紧裤腿,不要裸露脚踝等不易察觉的部位。

2.一旦发现有蜱叮咬,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

3.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06

食源性疾病



随着气温升高,食物腐败变质引起的腹泻病例数会有所上升,伴随“五一”长假到来,外出旅游等人员聚餐增多,以微生物感染为主的食源性疾病发病将会明显增加,同时5月份雨季将至,各种野生菌大量生长,每年自采误食毒蘑菇事件也时有发生。



健康提示:

1.保证原材料和水的安全。不食用野生蘑菇。尽量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并注意查看食品包装完整性和保质期。

2.生熟食物要分开。生肉、禽、蛋及海鲜类食物容易携带各类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如果不与其他食物区分,易发生交叉污染。处理生食时最好使用专门的刀具和案板,储存食物时也要注意生熟分开、荤素分开,确保安全。


 END 


供稿:传染病预防控制科